会前课程

11月15日 报告题目与讲者 主持人
9:00-10:00 虚拟现实中的具身感知和认知问题
韩腾(中国科学院)
高博宇(暨南大学)
10:00-11:00 面向虚拟现实的眼动与脑机交互
程时伟(浙江工业大学)
11:00-12:00 Enabling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in VR via User Behavior Modelling
Hai-Ning Liang(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午间休息
14:00-15:00 三维智能建模技术
李元琪(南京大学)
张言(上海交通大学)
15:00-16:00 虚拟现实与虚拟角色
潘烨(上海交通大学)
16:00-17:00 多模态图像引导手术导航技术及应用
范敬凡(北京理工大学)

主持人介绍

高博宇

个人简介:
高博宇,暨南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虚拟现实可信人机交互,主持国家级(3项)、省部级(3项)、市厅级(2项)及校企合作项目共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包括CCF-A类顶刊与顶会IEEE VR、WWW、IEEE TVCG、IJHCS等;担任CCF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委会副秘书长、人机交互专委会执委、CAD&CG专委会执委、IEEE VR 2024/2023 3DUI竞赛主席、IEEE VR 2025/2024与IEEE ISMAR 2024/2023/2022程序委员等;相关成果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科学进步奖三等奖、2023年度中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等。


张言

个人简介:
张言,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中的视觉感知、图形渲染和近眼显示系统。在IEEE VR、IEEE ISMAR、IEEE TVCG等VR/AR领域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持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担任中国图学学会(CGS)计算机图学专委会委员,担任IEEE VR 2023出版主席。



课程1:虚拟现实中的具身感知和认知问题
 

韩腾

报告题目:虚拟现实中的具身感知和认知问题
报告摘要:
人在空间场景与机器协同交互时,人机关系从静止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人更贴近于在自然条件下的感知、认知和行为方式,启动基于视触等多通道融合反馈的认知和行为本能。结合认知过程和运动控制的理论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人类行为模型,指导构建更有效的人机交互。虚拟/增强现实等新的技术发展为人-机-环境的协同交互带来了新的机遇,用户可以沉浸式感知并控制机器,但新的操作环境下的感官映射也带来虚实解耦、多感官冲突、运动约束改变等新的认知处理和运动控制的问题,本次汇报将就此展开讲解。

个人简介:
韩腾,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获得者,获中科院人才项目支持。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博士毕业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人机交互、触觉感知和柔性触觉界面。发表ACM CHI、UIST、IMWUT/Ubicomp等人机交互国际顶级会议/期刊论文三十余篇,两次获最佳论文提名奖,并发表国际高水平SCI期刊npj Flex. Elect.、Nature Comm.、Adv. Intel. Sys.等。目前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课题,并主导了多项企业合作项目。


课程2:面向虚拟现实的眼动与脑机交互
 

程时伟

报告题目:面向虚拟现实的眼动与脑机交互
报告摘要:
本报告以基于眼动跟踪和脑机接口的虚拟现实环境人机交互为主题,一方面利用眼动跟踪技术记录人的眼球运动数据,分析相应的视觉注意行为;另一方面对脑电信号进行分析,构建运动想象脑机接口。进而从交互范式、交互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给出面向虚拟现实的眼动跟踪和脑机接口交互应用实例。

个人简介:
程时伟,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健行特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博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脑机交互、虚拟现实等。担任ACM SIGCHI亚洲指导委员会委员、ACM SIGCHI中国分会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人机交互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互专委会委员,浙江省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副主任。在IEEE汇刊、中科院一区、CCF A类等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包括IEEE TVCG、ACM CHI、CSCW、IEEE VR、IJHCS, IEEE TNSRE、IEEE TIM、IEEE TCDS等。获得CCF A类会议CSCW最佳论文提名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奖特等奖。授权发明专利和软著30多项,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课题多项。多次担任人机交互领域国际顶级会议ACM CHI、CSCW、Ubicomp 的AC,国际期刊CMC、CCF TPCI、Advanced Design Research编委。


课程3:Enabling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in VR via User Behavior Modelling
 

Hai-Ning Liang (梁海宁)

报告题目:Enabling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in VR via User Behavior Modelling
报告摘要:
虚拟现实(VR)系统使用户能够沉浸于虚拟世界,并与其中的对象进行交互。相较于传统系统,VR中的交互基于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输入设备,使用户能够以更自然、直观和多元的方式与虚拟对象互动。然而,VR中的交互往往存在精确性不足、效率低下和操作繁琐等问题。在本次报告中,我将回顾VR的主要交互范式,阐述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使交互更加智能化、契合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特别地,我将重点探讨用户行为建模,并利用这些模型开发在准确性、效率和可用性方面得到优化的交互方式。

个人简介:
Hai-Ning Liang,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终身副教授。在2024年7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之前,他曾任西交利物浦大学计算机系教授(2019-2023年间担任创系系主任),以及苏州市智能虚拟工程重点实验室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虚拟工程中心的副主任。他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期间获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研究生奖学金资助。他的研究领域为人机交互,重点关注虚拟/增强/混合现实、游戏和可视化技术中新型交互技术和应用的设计。他在顶级高影响力的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超过300篇论文,并担任多家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课程4:三维智能建模技术
 

李元琪

报告题目:三维智能建模技术
报告摘要:
在虚拟世界中搭建真实世界的三维模型在VR、AR、数字孪生、元宇宙、影视与游戏等领域均有强烈的应用需求。然而,手工在建模软件中搭模耗时耗力,因此,研究自动化、智能化的高效三维建模技术具有很大价值。本报告介绍各种三维数据的基本特点、介绍从点云、多视角图像等易于采集的数据重建出高精度、高质量重建模型的主流技术,介绍人工智能等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三维建模技术有哪些新的进展,获得哪些落地应用,又面临了哪些新的挑战。

个人简介:
李元琪,201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4年博士毕业于南大计算机系,现任南大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三维视觉与智能图形、智能重建、图像视频处理等。发表ACM SIGGGRAPH, IEEE TVCG, CVPR等论文6篇。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


课程5:虚拟现实与虚拟角色
 

潘烨

报告题目:虚拟现实与虚拟角色
报告摘要: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的、与现实世界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它能够模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让用户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环境中。虚拟角色则是虚拟现实中的重要元素,它们可以是人、动物或其他任何虚构的生物,通过高度逼真的建模、动画和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体验。本课程将介绍虚拟角色的生成与交互。

个人简介:
潘烨,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分别任职于UCL高级博士后研究员、美国洛杉矶迪士尼研究副研究员。因在虚拟角色方面的贡献,分别入选2019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科学)精英榜》, 2020年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22年中国图学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3年CCF-腾讯犀牛鸟基金优秀项目。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5篇(一作及通讯CCF A类21篇),授权美国专利2项。


课程6:多模态图像引导手术导航技术及应用
 

范敬凡

报告题目:多模态图像引导手术导航技术及应用
报告摘要:
纵观外科手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创伤大、恢复慢的开放式手术,逐步发展为超声、内窥镜和X光等单一模态图像引导的微创诊疗。而手术导航是实现精准、安全微创手术的核心手段,是外科手术发展的必要趋势,已成为国际精准诊疗的前沿热点。针对当前临床医学应用中快速发展的影像引导精准诊疗,本研究团队在计算机辅助诊疗的精准导航机器人方向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展了增强现实手术导航机器人理论,提出了多模态影像智能建模与手术规划、虚实融合与安全预警、多模态影像适配机器人控制,成功研制了增强现实鼻内镜手术导航系统、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穿刺导航机器人及血管介入导航系统。同时,自主研制了光学跟踪核心部件,突破了手术导航领域“卡脖子”技术。满足医疗级质量要求,实现稳定量产,打破了国外垄断。

个人简介:
范敬凡,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优青、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海英人才及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相关领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1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IEEE TIP、IEEE TMI、MedIA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已参与完成多项医学图像辅助诊疗与手术导航系统的研发,相关知识产权已申报/授权6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成果转化获国家三类/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