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主题 | 论坛主席 | |
---|---|---|
特色论坛 | VR之夜 | 王莉莉 |
主题论坛一 | 面向元宇宙的轻量级WebXR技术 | 贾金原、乔秀全 |
主题论坛二 | 虚拟医疗以及应用 | 潘俊君 |
主题论坛三 | 智能三维重建和点云处理 | 郭延文 |
主题论坛四 | XR智能交互设计与体验 | 佘莹莹、胡勇 |
主题论坛五 | 空间计算 | 章国锋 |
主题论坛六 | 三维建模与生成技术 | 曹娟 |
主题论坛七 | 影视技术特色论坛 | 曹翀、韩菲琳 |
主题论坛八 | 沉浸式技术及其工业创新应用 | 赵凯星、宋维涛 |
主席
王莉莉
个人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香港科技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虚拟现实、混合现实、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在领域顶级国际期刊会议IEEE TVCG、IEEE VR、IEEE ISMAR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担任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EE VR 2021-2023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 ISMAR 2021-2022程序委员会主席。担任CCF A类期刊IEEE TVCG编委、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 青年编委,图形学领域著名国际杂志IEEE CG&A编委,CCF A类中文期刊《软件学报》编委,任领域权威中文期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副主编,任IEEE VGTC VR 2023-2024全球最佳博士论文评选委员会委员。
嘉宾
杨旭波
个人简介:
CCF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委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软件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虚拟现实与计算机图形学。曾在德国弗朗霍夫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做XR研究。担任虚拟现实国际顶会IEEE VR 2023与VR 2024大会主席,EuroXR 2024大会主席,国际期刊MIT Presence: VR&AR与Frontiers in VR编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编委,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VR、ISMAR、SIGGRAPH、SIGGRAPH ASIA、TVCG、TOG等会议和刊物,曾获IEEE VR与ISMAR最佳论文奖。
张松海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现实、图像/视频处理,具体方向包括三维内容生成、三维场景合成、VR交互等;近五年(2019年以来)在IEEE PAMI、IEEE TVCG、IEEE TIP、ACM SIGGRAPH、CVPR、ICCV、IEEE VR、ACM MM等CCF A类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际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8,排名第三)。
章国锋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三维视觉与增强现实方面的研究,尤其在SLAM和三维重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开源了一系列相关系统和算法的源代码,是OpenXRLab扩展现实开源平台的主要发起人。曾获2010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21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2)以及国际顶级会议ISMAR 2020唯一最佳论文奖。担任国际顶级期刊IJCV编委,以及《Virtual Reality & Intelligent Hardware》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等期刊编委。
论坛简介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快速发展,WebXR技术以轻量化为特点,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体验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内容。这一技术无需依赖高性能专用硬件,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提升了用户的可访问性。在沉浸式方面,WebXR通过三维场景与用户的互动,重塑了虚拟世界的体验方式。借助如Vision
Pro这类创新设备的空间计算能力,WebXR能够进一步扩展其沉浸式能力,为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融合提供新的可能。这些设备通过先进的视觉与交互功能,提升了用户的混合现实体验,并推动了WebXR在三维互联网中的应用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数字经济与智能社会的融合。
本次论坛将围绕WebXR技术在推动三维互联网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展开,特别关注其“沉浸式体验”和“轻量化实现”两大特点,深入探讨WebXR在三维互联网中的技术进展、应用场景及未来发展方向。WebXR不仅为数字内容的创作与交互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三维互联网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论坛致力于汇聚技术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如何利用WebXR技术与空间计算的结合,推动三维互联网的沉浸式与轻量化发展,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入虚拟世界,体验未来的数字生活。
论坛主席
贾金原
个人简介:
贾金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低空经济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中国图学学会常务理事、网络图形学专委会主任,他始终坚持工程应用驱动的研究模式,深耕轻量级Web3D关键技术长达20余年,提出了算传渲一体化的轻量级细粒度化Web3D关键技术研究框架,发表了50余篇高质量的Web3D学术论文,四次获得中国虚拟现实大会最佳论文奖和两次国际会议(ACM Web3D与Edutainment)最佳论文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所有专利均成功转让给企业进行产业化,先后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个人)创新奖与工匠精神奖以及中国图学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乔秀全
个人简介:
乔秀全,北京邮电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图学学会网络图形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公共大数据安全专委会副主任、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SCI检索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China Communications和Springer Computing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5G/6G、元宇宙、扩展现实技术。承担包括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和973课题等10多项国家级项目课题,近5年在中科院大类一区/CCF A类权威期刊JSAC、TPAMI、TMC、INFOCOM、CVPR、ACM MM、TMM等上发表3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牵头获2022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参与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论坛嘉宾
乔秀全
个人简介:
乔秀全,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网络图形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公共大数据安全专委会副主任、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增强现实核心技术产业联盟理事。担任SCI检索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China Communications和Springer Computing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5G/6G新型智能服务、空间计算、元宇宙、增强/虚拟现实技术。承担包括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和973课题等国家级项目/课题10多项,近5年在JSAC、TPAMI、TMC、INFOCOM、CVPR、ACM MM、TMM等上发表4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牵头获2022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参与获202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8年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报告题目:三维互联网的基石
——沉浸式Web技术进展与发展趋势
随着基于XR终端的空间计算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正在从现有的二维平面式应用型态向三维立体沉浸式互联网应用型态演进。而WWW作为互联网最重要的技术底座和基石,如何来演进从而满足未来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沉浸式元宇宙应用愿景?本报告将重点介绍新一代的沉浸式Web技术(Immersive Web),涉及到Web最新的一些重要技术发展趋势、目前的W3C标准和国内外产学研的最新动态。
贾金原
个人简介:
贾金原,1984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师范学校数学大专班,毕业后边在林区中学任教,边教学边自学考研,1988年考入了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攻读计算几何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计算机工程系任教。1999年去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做访问学者,从事分布式虚拟世界的研究。2000年获得全额奖学金,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计算机图形学专业博士学位。二十年来,他与团队相继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SIGGRAPH Asia、AAAI、CVPR、SIGMM、SIGSIM、IEEE VR等)与CCF国际期刊(ACM TOG、IEEE TVCG、ACM TOMM、WWWJ、CGF、Graphical Models、IEEE CG&A、TVC、CAVW、PRL等)以及中文一级学报(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学报、电子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上发表了50余篇高质量论文。其至今共申请了23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13项专利获得了授权),所有均转让给企业在实施产业化中。先后获得了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个人)创新奖与工匠精神奖以及中国图学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2021年其被选为中国图学学会(中国科协一级学会)常务理事,创建了网络图形学(Web3D)专委会并担任主任,并曾两次担任中国虚拟现实大会(ChinaVR)程序委员会主席,两次担任ACM Web3D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2023年,又被聘为长三角元宇宙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报告题目:细粒度化Web3D关键技术
助力海量多人在线WebXR元宇宙
元宇宙作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亟需轻量级、高效的3D引擎来支持海量用户的在线虚拟世界创作和体验。现有主流3D引擎过于笨重,且云渲染成本居高不下,相比之下,Web3D技术凭借其无需插件、跨平台运行的特点,展现了高易用性、便捷性和普适性,成为元宇宙构建的理想选择。然而,海量多人在线的WebXR元宇宙应用面临着数据体量庞大、网络传输效率低和网页渲染性能受限的挑战。本团队长期专注于Web3D技术的细粒度化研究,提出了从服务器计算、网络传输到网页端渲染的轻量级一体化解决方案,针对虚拟世界场景进行了细粒度预处理,优化了对等网络的传输调度,并提升了Web3D复杂场景的渲染品质。这一技术不仅能够支持海量多人同时在线,还在提升WebXR沉浸式体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告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细粒度化Web3D关键技术在WebXR元宇宙中的应用潜力,并探讨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
王宇阳
个人简介:
王宇阳,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所属的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CMA)助理教授兼博士生导师,曾任博士后研究员。其在法国最负盛名的工程师院校之一的国立高等工艺学院取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在法德联合研究院与欧盟伊拉斯谟项目的支持下,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进行了一年访问研究。研究成果广泛发表于该领域内的主要期刊和会议,诸如IJHCS、VirtualReality、IEEE VR与IEEE ISMAR等,并常受邀担任这些及其他多个学术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近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交互设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信号处理等,主持/参与多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如《面向高校艺术教育的人工智能技术实践和研究》、《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艺术类院校绩效评估方法研究》、《基于扩展现实(XR)的教育辅助系统应用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教学设计和评价研究:基于融合学科大学的项目制教学》、《设计思维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和项目实践中的应用》、《3D虚拟场景和虚拟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报告题目:多人在线WebXR
沉浸式远程交互教学关键技术探索
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不断朝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社会转型,而社会转型期的系统性变革对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以WebXR技术为基础等新型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正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变革的新兴技术力量并逐渐重新定义学生对于未来生活和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本报告将对比介绍新一代WebXR技术及头戴式XR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发展趋势,以及探索多人在线WebXR沉浸远程交互研究前沿。
杨旭波
个人简介:
杨旭波,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软件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虚拟现实与计算机图形学。曾在德国弗朗霍夫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做XR研究。任中国图学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委会常委,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专委会与人机交互专委会委员等。担任虚拟现实国际顶会IEEE VR 2023与VR 2024大会主席,EuroXR 2024大会主席,国际期刊MIT Presence: VR&AR与Frontiers in VR编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编委,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VR、ISMAR、SIGGRAPH、SIGGRAPH ASIA、TVCG、TOG等会议和刊物,曾获IEEE VR与ISMAR最佳论文奖。
报告题目:面向移动扩展现实的近眼沉浸计算技术
移动扩展现实是WebXR与沉浸式Web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近眼显示设备趋向轻量便携化和智能化,可支持用户随时随地访问扩展现实内容并与之交互,同时也给XR的沉浸计算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报告将探讨面向移动扩展现实的近眼沉浸计算技术,分析所面临的显示、建模、渲染、仿真、交互等方面的挑战,介绍相关技术进展,展望未来方向。
王乐
个人简介:
王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咪咕新空副总经理,元宇宙领域高级专家。兼任福建省数字经济促进会副主任、T.621标准联盟技术专家。领导团队开展国资委、工信部重大科技项目技术攻关,制定多项国际国家标准,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文化资源利用效率。
报告题目:咪咕筑境及咪咕绘境产品关键技术与能力
咪咕筑境和咪咕绘境主要面向具有元宇宙内容制作及应用发布需求的团队、工作室或企业。产品能力打通元宇宙内容、采集、制作、分发及传播的内容生产发布流程、辅助数字内容人、物、场生产提效,革新传统内容生产管线,实现高质量数字分身与数字空间的快速构建,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孪生城市、文博文旅、影视娱乐等产业的场景革新与体验升级。
行业嘉宾
余海箭
个人简介:
余海箭,十一维度创始人,WebXR技术、元宇宙内容数据标准制定者,长期专注于WebXR及元宇宙领域,早在 2005 年就开始从事 XR 系统的研发,拥有多年 XR 项目开发实战经验。主导开发了元宇宙 XRE 引擎,元宇宙 XOS 系统,元宇宙 XDOM互联互通格式,元宇宙 XBS 浏览器及元宇宙 XYZ 应用平台,网络数据由平面内容转换为元宇宙已是大势所趋,在未来的两到三年时间内,元宇宙将对各大产业形成巨大的影响。在元宇宙数据产业的搭建过程中,元宇宙数据的获取,优化传播,特效美化,渲染和兼容性,是整个元宇宙产业发展的关键。由余海箭主导开发的元宇宙内容创作平台,内嵌了元宇宙内容编辑器,解决了众多行业瓶颈,强大的功能,简单便捷的操作,极大的降低元宇宙内容的创作门槛,让元宇宙内容的生产更加标准化,在线化,平民化。这将推动元宇宙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普及元宇宙,完善行业链条,注入强大的动力。
林顺
个人简介:
林顺先生,Cocos 引擎联合创始人,厦门雅基软件联合创始人和 CEO,全面负责公司的产品研发、技术规划、业务拓展、生态建设等工作。致力于将 Cocos 打造为世界一流的通用 3D 实时渲染引擎。林顺先生是游戏引擎、操作系统领域的技术专家。拥有超过 20 年的产品研发管理经验,涵盖引擎研发、项目管理、产品管理及企业级系统架构管理等。由林顺带领的 Cocos 技术团队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贡献获得了业内广泛认可,培养了大批游戏引擎领域的技术人才。
论坛简介
现代外科手术呈现出精准化、微创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目前的手术操作多依赖于医生的主观经验和熟练程度,精度低效果差,必将向精准化方向发展;众多科室的多种手术已经结束了“大切口”时代,必将向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微创化方向发展;人类疾病成因和病理十分复杂,不同患者的病症各不相同,必将向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手术方向发展。医疗手术的精准化、微创化和个性化发展,对临床医生的手术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更加需要提供客观、定量的手术诊疗手段和全程辅助技术支撑。本次论坛将邀请多位医工方向的学者进行报告和学术研讨,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技术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
论坛主席
潘俊君
个人简介:
潘俊君,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目前学会任职: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模拟医学部虚拟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仿真学会医疗仿真专委会秘书长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虚拟现实,计算机动画,手术导航。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EEE TVCG,IEEE VR等国内外顶级及知名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并担任多部国际期刊的评审人。授权22项国内外专利,成果技术转化3项,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是“伯恩茅斯大学学者”,北航“卓越百人引进计划”,“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基金”获得者。带领团队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腹腔镜手术综合训练系统”,已实现产业化并在多家医院应用,相关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获得英国Global Visiting Fellowship Award(全球获奖者5人),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论坛嘉宾
王连生
个人简介:
王连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现为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医学院消化病学系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福建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厦门大学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福建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AI学组副组长,MICS副主席,MICS2024主席。长期从事医学影像处理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发表包括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 、人工智能顶会CVPR/AAAI等相关研究论文120余篇,获得腾讯犀牛鸟科研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厦门大学田昭武交叉学科奖一等奖,带领团队先后11次在国际医学影像比赛中获得冠军。
报告题目:病理数据的多模态AI分析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病理数据进行分析,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以病理数据为基础,整合临床信息、基因组学数据、影像学资料及生物标志物等多维度临床医疗信息,探索多模态数据在提升疾病诊断准确性、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及病情进展评估等方面的潜力与挑战,将为精准医疗发展提供新视角。
邰永航
个人简介:
邰永航,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院长。“云南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省高校颜色与光电成像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云南省高校光电探测与感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云南师范大学“中-澳视觉与AI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中国仿真学会医学仿真专委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机电分委会青年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委员会委员等。荣获云南省万人计划“产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青年五四奖章”、“云南省优秀青年基金”、“云南省国防科工局青年人才专项”、云师大“联大青年”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中央支持地方军民融合专项、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云南省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8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报告题目:AR/VR与孪生技术
在数字化精准诊疗中的融合应用研究
研究结合多源异构跨域医疗数据的特点,针对混合现实与孪生技术融合在数字化精准诊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搭建形成了“一个手术流程、三个关键技术、一个应用示范中心”的面向智慧医疗平台的应用示范,具体包括:人体组织重建、渲染和柔性组织切割仿真;视-触觉交互的远程虚拟手术系统开发;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系统落地,旨在通过集成实时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和高精度图像处理技术,动态优化手术排程,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通过AR/VR技术创建的数字孪生手术室,提供高度仿真的手术培训环境,促进智慧医疗技术的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夏兆辉
个人简介:
夏兆辉,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湖北省高层次海外人才。长期从事CAD/CAE数字化设计核心算法与软件研发工作以及临床医学手术仿真等研究,相关成果在数值计算方法、工程软件以及医学领域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青年各1项)、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曾在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合作研究员身份在哈佛大学BIDMC从事医工交叉临床研究。现担任中国仿真学会医疗仿真专委会委员。
报告题目:基于虚拟现实的交互式临床手术
仿真技术研究
虚拟手术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它通过医学数据重构出虚拟人体组织器官模型并模拟真实医学环境,同时利用触觉设备与虚拟器官进行交互。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主要的结肠直肠癌(全球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之一)治疗手段,可通过内镜技术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但ESD技术复杂难度较大,医生在对病人实施ESD之前需进行严格训练获得基本技能以降低手术中的并发症(流血与穿孔等)的发生率。结合虚拟现实并获得视觉与触觉反馈的虚拟手术训练器,既能使得训练者在一个对病人零伤害的可控环境中获得手术能力,又能够自定义不同的训练目标,同时还能得到实时反馈,指导以及客观地评价,有望制造出新一代腔内虚拟手术模拟器来训练ESD内窥镜医师。虚拟手术不仅可节省医生培训时间与费用,同时可降低手术中的风险,对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阳
个人简介:
高阳,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智库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视化物理仿真、真实感绘制、VR应用技术研究等。在图形学和VR/AR领域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TVCG、IEEE VR、AAAI、CVPR等发表文章40余篇。获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2024年中国仿真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现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互专委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医疗仿真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委会委员等,担任国际学术会议IEEE VR 2023-2025 程序委员会委员、CCF CAD CG 2022-2024程序委员会委员,TVCG、CGF、AAAI等国际期刊和会议审稿人。
报告题目:基于虚拟现实的智能运动神经康复
作为典型的医工交叉应用,基于虚拟现实(VR)的运动康复技术研究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报告围绕VR技术改善运动神经功能的三个出发点介绍研究团队近年来的一些探索性工作:一是利用VR优化运动想象效果,二是虚拟环境可提供重复性任务训练,三是虚拟学习任务向真实环境中的迁移。同时,针对VR在神经康复应用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即VR中各种感官信息在产生神经过程中的关键影响机制,重点汇报关于VR刺激与多通道生理数据如何关联响应方面的一些研究。旨在为虚拟现实在神经运动康复领域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论坛简介
三维重建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以及元宇宙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随着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深度学习为基本研究方法的智能重建技术发展迅速,智能重建能够提升三维重建的效率以及质量,并且提供结构化的重建结果。本论坛将讨论从三维物体到场景的智能重建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三维检测和点云处理技术。
论坛主席
郭延文
个人简介:
郭延文,南京大学教授、博导,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浙江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图形学和三维计算机视觉,研究成果发表在ACM TOG, IEEE T-PAMI/TIP/TVCG、《中国科学》等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领域顶级期刊和Siggraph/NeurIPS/IEEE VR/ICCV/CVPR/ECCV等顶级会议,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三五装发预研以及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团队负责与华为、OPPO等头部公司合作项目数十项,获华为公司“难题揭榜”火花奖。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以及多个国内外会议的程序委员或主席。受邀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做主题报告。
论坛嘉宾
高飞
个人简介:
高飞,国家优青。浙江大学控制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空中机器人、轨迹规划、自主导航、集群协同、定位感知。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 Robotics, IEEE TRO,ACM TOG, RSS,ICRA等知名机器人期刊、会议发表论文70余篇;发表Science Robotics封面论文并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获IEEE TRO 2020年最佳论文荣誉提名奖、国际基础科学大会ICBS 2024前沿科学奖、IEEE ICRA 2024年最佳论文提名等学术荣誉;入选爱思唯尔数据库2023/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报告题目:复杂环境下的自主飞行三维重建
因其出色的通过性和稳定性,无人机是高效的信息采集载体。在复杂环境下,无人机可以依靠机载传感器和计算资源,不依赖外部定位系统和先验信息进行自主定位和三维重建。此外,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无人机会基于定位与建图结果进行自主避障和路径规划,以适应复杂、危险和受限的作业环境。在本次报告中,我将介绍团队基于传感器融合的实时高精度感知方法,以及高效的主动三维重建算法。这些成果为无人机的自主飞行和环境探索提供了鲁棒、高效的在线解决方案,提高了三维重建的精确性、完整性和实时性,实现了在诸如地下空间、矿洞、丛林等复杂未知场景的全自主作业。
郭建伟
个人简介:
郭建伟,现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几何处理与三维视觉。迄今已在高水平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项,成果转化212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自然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5项,主持企业委托项目9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工业产品三维建模仿真、三维数字孪生构建等领域。曾荣获10项学术奖励,包括中国体视学学会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国仿真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CVMJ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陆增镛CAD&CG高科技二等奖、CCF-腾讯犀牛鸟科研基金优秀奖等。担任国际权威SCI期刊The Visual Computer、IET Image Processing编委及VCIBA期刊青年编委。
报告题目:基于草图特征建模操作的无监督CAD建模
从原始几何数据进行逆向三维模型的重建是构建数字孪生虚拟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经典但困难的研究问题。报告将介绍本团队近期在基于草图特征建模操作的无监督CAD重建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从现代 CAD 软件常用的建模语言中汲取灵感,从整体三维形状中学习CAD基元的隐式二维草图(sketch)和拉伸(Extrude)参数,通过拉伸和布尔运算逼近目标几何形状;进一步对该技术进行扩展,支持扫掠(sweep)、放样(loft)和旋转(revolve)等操作,无监督地学习一种草图+路径参数化表示方法,实现了形状细节与结构之间的解耦。这种转化为参数化形式的方法不仅增强了模型的可解释性,还提高了输出结果的可编辑性,使用户能够方便地编辑形状的几何和结构特征。
魏明强
个人简介:
魏明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太原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14届Chinagraph最佳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并获最佳博士毕业论文奖(2014)。目前为多个期刊的编委/客座编辑,如ACM TOMM、The Visual Computer、IEEE TMM。近年来,围绕大飞机3D扫描与测量、几何深度学习和三维视觉等研究方向,主持国防基础科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自然优青/面上/青年以及联合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如IEEE TPAMI/TVCG/TIP、SIGGRAPH、IJCV、CVPR、ICCV等CCF A类期刊和会议,相关技术用在国家重点型号工程。
报告题目:大飞机整机三维检测中的点云处理问题
点云处理已由传统的优化方法向智能化技术过渡,在三维建模、自动驾驶、视觉SLAM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点云智能处理网络大多缺乏几何知识,很难全面有效地对三维模型特征进行概括;而且由于点云数据维数高、非结构化等特点,像在机器学习领域最新的迁移学习、图卷积网络、注意力机制、Transformer、扩散模型等技术还未能深入地应用到点云智能处理领域。本报告将介绍团队近年在大尺寸装备三维数据采集、配准、补全、去噪和表征学习等方面的工作。
张育雄
个人简介:
张育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孪生与城市数字化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城市、智能中枢、城市数据底座等研究工作,支撑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中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新基建/数字基建等政策制定,负责雄安新区、上海、苏州、北京、西安、成都等30余个重大规划与设计项目,发表专著1本,论文20篇。
报告题目:面向未来网络的数字孪生城市场景应用
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从政策、认知、技术、产业、应用等视角,研究洞察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成效;二是系统分析数字孪生文旅需求、痛点、总体架构、典型实践案例;三是系统分析数字孪生城市治理需求、痛点、总体架构、典型实践案例;四是系统分析数字孪生网络需求、痛点、总体架构、典型实践案例;五是从感知、网络、算力、技术集成、数据治理、底座建设等角度,提出数字孪生场景建设推进建议;六是展望“6G+”文旅服务、城市治理、网络运营、产业发展等未来趋势。
论坛简介
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通常是对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的总称,随着计算能力、终端设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XR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和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还为用户带来了更加直观和自然的交互体验。尤其是在促进沉浸产业业态发展方面,衍生出沉浸娱乐、沉浸演艺、沉浸展览等一系列新的体验模式,通过文化与科技交融唤醒并传承数千年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体验经济的领军力量。
XR沉浸体验与交互是一个学科交叉显著的领域,空间构建、智能生成、多感官体验、互动叙事、交互设计等XR体验的核心要素,既存在艺术、设计与科技等学科的不同理解,又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并已经形成了密切融合的态势。本论坛将从学科交叉的角度,针对XR智能交互设计与体验,围绕沉浸叙事、影视创作、终端交互等话题,深入探讨XR的技术进展、应用场景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下一代沉浸智能终端创新数字体验提供全新视角。
论坛主席
胡勇
个人简介:
胡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艺术系系主任、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互动艺术设计、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内容智能生成与交互设计、虚拟博物馆线上/线下数字体验设计等。教育部艺术专业硕士教指委美术设计委员会专家委员(第三届)、中国仿真学会虚拟技术及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佘莹莹
个人简介:
佘莹莹,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系,副教授/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人机交互、跨媒体智能、VR/AR、游戏设计与开发等。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JCR Q1)Associate Editor、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执委、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数字艺术与动画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发展委员会理事。3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评委、3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5G数智新时代元宇宙发展论坛虚拟拍摄技术展总策划、总导演。
论坛嘉宾
贾云鹏
个人简介:
贾云鹏,北京邮电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创作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纪念红军长征VR作品《伟大的征程》等。长期从事数字影像领域的创作、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美育中心主任,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电影剪辑协会短片短视频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先进影像专委会副主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数字艺术与动画专委会副主任,北京交叉科学学会设计创新专委会副主任。
报告题目:影像的进化-重塑影像艺术的三种力量
科技进步引爆的是生产力革命,并终将重构数字影像创意生产、艺术表现和内容传播的方式,在这场浪潮中我们看到了三股力量,即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想象之力”,扩展现实技术带来的“艺术之力”和云网融合技术带来的“商业之力”。本报告将分别阐述这三种力量如何推动虚拟现实领域的发展,并畅想在云网融合时代它又会以何种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周雯
个人简介:
周雯,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领域为数字影像、虚拟现实影像。
报告题目:虚拟现实影像叙事:从交互到智能
虚拟现实影像叙事模式从全景叙事、交互叙事到智能叙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虚拟现实叙事将从空间、角色、剧情等完成叙事涌现,并形成一个持续开放、涌现生成、共生共创的影像系统。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实质是媒介与内容的关系。虚拟现实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更构成虚拟交互空间及全新的在场媒介形态。人工智能技术则支撑视听内容生成、智能虚拟角色和全新叙事形态。当虚拟环境、自主角色、随机事件、具身反馈成为叙事的主体,虚拟现实将是AIGC的最佳媒介和承载体。
赖昱森
个人简介:
赖昱森,Adobe3D艺术家,从事15年数字化行业工作,为全球各行业企业提供数字化升级支持与培训。
报告题目:数字孪生与渲染仿真:开启产品设计新视界
报告将深入探讨Substance生态下的数字孪生和渲染仿真技术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为设计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胡勇
个人简介:
胡勇,教授/博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艺术系系主任、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互动艺术设计、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内容智能生成与交互设计、虚拟博物馆线上/线下数字体验设计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云南省重点研发、华为、微软、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项目15项。在《Computer Graphics Form》《The Visual Computer》《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ACM CHI、SIGGRAPH ASIA、IEEE VR、ISMAR、PG等发表论文40余篇。
报告题目:面向未来生活场景的普适混合现实交互设计
混合现实为人、现实世界、数字世界之间相互融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媒介表示与交互方式,正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他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内容呈现形式和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解放用户双手的头戴式MR设备正逐渐变的更加轻便、易用。众多研究关注并展现了头戴式MR设备作为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的潜力,替代手机成为人类生活、社交、工作的下一代随身设备。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应能够在 MR 环境中随时随地访问虚拟内容,还应该能过通过MR快捷操控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对象。MR头戴式设备替代手机成为新的计算终端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如何从空间的角度重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范式。本报告聚焦MR环境下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面向智能家居、展览空间、社交场景、办公场景等,探讨面向未来的人机交互体验设计与研究。
佘莹莹
个人简介:
佘莹莹,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系,副教授/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人机交互、跨媒体智能、VR/AR、游戏设计与开发等。担任IEEE TCSS(JCR Q1)Associate Editor、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执委、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数字艺术与动画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发展委员会理事。3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短视频单元评委、3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5G数智新时代元宇宙发展论坛虚拟拍摄技术展总策划、总导演。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国际顶级会议及期刊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科技厅项目;项目“掌中木偶机器人新媒体交互表演与推广”获得中国文旅部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获得CCTV-1 《非遗里的中国》、CCTV-4《传承》专题报道。
报告题目:XR-虚实融合的多维创意
XR数字化技术突破时间、地域、场景、资源的局限性,提供了全新视角的视听体验。目前,XR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影视科技发展重点,XR数字化技术支持的元宇宙与新媒体互动产品,赋能创意行业,形成数字化产业新格局。本报告将聚焦XR视听虚拟制作技术,探讨虚实融合技术是如何支撑多感官内容创意,并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智能化的虚实融合多维场域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机互动与共融。
论坛简介
空间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范式,通过接收到的传感器信息,实现对三维空间的感知、定位、重建、理解和交互,具有广泛的应用。基于空间计算,可以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无缝融合起来,为用户提供虚实空间的沉浸式互动体验。特别是苹果Vision
Pro等空间计算设备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基于这个背景,本论坛特别邀请了多位空间计算领域的知名专家为我们带来关于图像匹配、三维物体跟踪与交互、场景建图与定位、实时渲染等方面的前沿成果报告,并一起深入探讨空间计算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论坛主席
章国锋
个人简介:
章国锋,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SLAM、三维视觉与增强现实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开源开放了一系列相关系统和算法的源代码以及数据集,是OpenXRLab扩展现实开源平台的主要发起人。曾获2010年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21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2)以及国际顶级会议ISMAR 2020唯一最佳论文奖。担任国际顶级期刊IJCV编委,以及《Virtual Reality & Intelligent Hardware》、《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和《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等期刊编委。
论坛嘉宾
王程
个人简介:
王程,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际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担任福建省智慧城市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多传感器集成与融合工作组主席,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三维视觉、先进遥感和时空分析的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IEEE TPAMI、IEEE TIP、ISPRS JPRS、CVPR、ICCV、NeurIPS等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2000余次,H-Index为58,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牵头研发的多项卫星遥感智能处理、激光雷达三维感知成果解决了国家级工程中的卡脖子问题,并推广应用到智能驾驶、智慧城市领域,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5项。曾担任CVRS2012,ChinaLiDAR2019,China3DV2021,SLAM2023等重要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 YOCSEF 厦门分论坛 (创始)主席。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Giuseppe Inghilleri 学术奖,国际移动测量技术大会最佳创新奖。
报告题目:基于互联网数据的图像匹配基础模型
图像匹配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核心技术,已从传统的基于手工特征提取的方法演变为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化特征学习框架。现有算法能够自动学习图像的特征表示,在应对宽基线下的稀疏匹配和无纹理表面匹配等挑战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匹配方法通常依赖于有限规模的训练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在场景多样性和样本数量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应对复杂的场景变化,如尺度变换、旋转、遮挡等域差异问题。针对上述挑战,厦门大学空间感知域计算实验室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数据驱动的图像匹配技术。该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海量开源视频数据,构建高效的无监督图像匹配任务,以提升匹配模型在未见场景中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同时,本研究在图像匹配领域中首次提出了零样本测试基准(zero-shot benchmark),用于系统评估匹配方法在未见场景中的表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互联网数据的自学习匹配框架显著提升了多个先进匹配网络(如 SuperGlue、LofTR、DKM 等)的性能,相比于单纯改进网络架构,该数据驱动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且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表现出持续提升的趋势。本研究成果不仅显著增强了场景重建、视觉定位等下游任务的性能,还为构建大规模三维基础模型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与新的研究思路。
秦学英
个人简介:
秦学英,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一年。主要从事面向高端制造业的混合现实和机器人中的三维视觉等空间智能算法的研究,包括:三维物体跟踪、类级别物体位姿估计、物体三维重建、虚实融合与交互、机器人动态物体抓取、肢体语义识别与分析、深度图矫正和修复、光照环境识别、视频增强与理解等,成果发表在ACM TOG、IEEE TIP、IEEE TVCG、IEEE VR、ISMAR、IEEE CVPR、IJCAI、ACM MM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在之江实验室、商汤科技、上海视辰等单位得到了应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
报告题目:基于物体识别跟踪的混合现实实物交互技术
混合现实作为现实空间的人机交互界面,在制造装配、教育培训、游戏娱乐等交互任务中,具有提升人类感知、判断与决策能力。在实际应用中,环境中大量存在无纹理和弱纹理物体,这些物体具有精确模型先验,或者仅有较弱的模型先验,如何基于这些先验实现精确、快速、鲁棒的位姿跟踪,是空间计算的重要研究问题。物体动态变化的位姿估计与实时跟踪,使实物物体成为便利的三维标记,是混合现实中必备的交互工具,也是实现装配、示范、游戏等场景的混合现实交互指导或者机器人物体抓取指导的重要辅助手段。
戴玉超
个人简介:
戴玉超,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机器视觉、智能感知、图像处理、智能无人系统等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JKW领域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近年来在TPAMI、IJCV、ICCV、CVPR、NeurIPS、ECCV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12000次,H因子52。获得CVPR 2012最佳论文奖(大陆高校30年来首次获得该奖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火箭军“智箭火眼”人工智能挑战赛全国第一名、CVPR 2020最佳论文奖提名等奖项。担任APSIPA杰出讲者和CVPR、ICCV、ECCV、NeurIPS等国际顶级会议领域主席。研究成果应用于航母工程、空中加油、反无人机等。
报告题目:复杂动态场景三维建图与定位
将几何三维重建与定位问题与深度学习方法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如何有效结合几何模型与深度学习模型实现无监督/弱监督学习,如果真正结合几何模型的统一建模表达能力与深度卷积网络在特征学习上的能力是一个关键科学问题。本次报告将围绕单目深度估计、多目深度估计、视觉定位等角度开介绍团队在复杂动态场景下三维建图与定位方面的工作。
廖依伊
个人简介:
廖依伊,浙江大学信电学院特聘研究员。2018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2018年到2021年在德国马普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主要为三维视觉与沉浸式媒体编码。在TPAMI、CVPR、ICCV、NeurIPS等期刊和会议发表文章四十余篇,谷歌学术引用3900余次。获ICRA 2024最佳机器人视觉论文奖,入选2023 百度 AI 华人女性青年学者。担任3DV 2025程序主席,CVPR 2023-2024、NeurIPS 2023领域主席,MPEG国际标准组织INVR专题组组长,IEEE 视频处理与通信技术委员会(VSPC)委员。
报告题目:面向沉浸式媒体的实时渲染与轻量表征
近年来,以NeRF/3DGS为代表的神经渲染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照片级真实度的沉浸式媒体成为可能。面向沉浸式媒体实际应用时,一个理想的场景表征应该同时支持实时渲染和高效传输,而现有许多方法往往难以实现时间和空间的权衡。本次报告将分享我们在渲染加速、表征压缩方面作出的一些探索,旨在向同时支持实时渲染与高效传输的沉浸式媒体迈进。
论坛简介
三维建模与生成技术是虚拟现实中的关键驱动力,随着高效的三维模型表达、多视图生成和几何重建技术的不断突破,虚拟现实中的真实性和动态交互能力正得到显著提升。本论坛特别邀请了几位三维建模与生成领域的知名学者,分享他们在数据驱动的三维生成、几何结构引导的三维神经重建、智能制造中的CAD建模与感知技术、以及高真实感数字内容合成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论坛将探讨这些创新技术如何提升三维模型质量与表现力,并进一步展望三维建模与生成技术在虚拟现实中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在工业、娱乐、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论坛主席
曹娟
个人简介:
曹娟,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与图形学领域研究,包括复杂几何建模、等几何分析、高质量网格生成等。已在ACM TOG、IEEE TVCG、CMAME、CAD、CAGD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获CAD2016最佳论文奖、SPM2018最佳论文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目以及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担任计算机图形学与混合现实前沿研讨会(GAMES)常务委员、CCF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 CSIAM几何设计与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CSIG三维视觉专业委员会及智能图形专业委员会委员。
论坛嘉宾
刘洋
个人简介:
刘洋,微软亚洲研究院空间智能组首席研究员。现任IEEE CG&A 编委、AsiaGraphics 执委、SMI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ACM TOG 和 IEEE TVCG编委, GMP2019和 SMI2021程序委员会主席、 SM2022 大会主席、 CAGD,C&G, IEEE multimedia 客座编委。研究兴趣包括几何计算与处理、网格生成、三维理解与生成等。
报告题目:高质量三维生成的探索
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生成是计算机图形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其中高效的三维表达、有效的生成技术以及构建大规模训练数据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探索与发现,包括基于SDF的三维表达、三维扩散模型和多视图扩散模型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大量无标签的真实室内图像来提升室内生成的质量。
陈雪锦
个人简介:
陈雪锦,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导。分别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曾于耶鲁大学计算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斯坦福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三维视觉、脑显微图像分析。在ACM TOG、TMI、ICCV、NeurIPS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曾获CVM期刊最佳论文提名、GDC2022、ICME2024 3DMM最佳论文、ISBI挑战赛第一名等奖励。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石青云女科学家奖”等奖励。
报告题目:几何结构指导的三维神经重建
神经辐射场技术和3D Gaussian Splatting技术给场景渲染和重建带来了飞跃式进展。在这种框架下,利用场景或物体的几何结构先验能大幅度提高几何重建和渲染质量,并且结构化的表达对重建模型的再编辑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主要介绍如何利用多相机的几何约束、场景几何结构先验、物体部件运动约束等信息,在基于NERF和3DGS的场景重建提升目标三维重建和视角渲染质量。
辛士庆
个人简介:
辛士庆,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几何计算和几何处理方面做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2017/2023年SPM大会最佳论文奖(第1名)、2021年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2等)、2023年SIGGRAPH最佳论文奖(国内科研单位首次)、2024年CVM大会最佳论文奖、2024年GMP大会最佳论文奖。担任SIGGRAPH 2024程序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AI&Materials编委。在教学方面,连续5年获得山东大学泰山学堂“毕业生最喜爱的老师”,并获得2022年山东大学泰山学堂“卓越教师”称号。
报告题目:面向智能制造的表示、建模和感知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它不仅代表着技术的革新,更是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素材,CAD工业产品在形状、结构方面具有特殊性。报告将重点讨论CAD模型的底层表示方法、逆向建模途径和基于形状先验的感知技术,并分享团队在这些问题上的学术进展。
高林
个人简介:
高林,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泛在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三维计算机视觉。在SIGGRAPH、TPAMI、TVCG等期刊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研发的人脸AIGC的APP被全球180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用户所使用。现任或者曾任GDC 大会联合程序主席,SGP大会联合主席,China 3DV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SIGGRAPH 2023-2024技术论文程序委员会委员,CVPR、NeurIPs领域主席,IEEE TVCG编委,CSIG智能图形专委秘书长,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北京市杰青,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曾获得亚洲图形学会青年学者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CCF技术发明一等奖,CCF CAD&CG开源软件奖等奖励。
报告题目:可控高动态高真实感三维数字内容合成方法研究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对三维模型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高效低成本的合成高质量的三维模型,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多目图像进行高真实感三维重建,诸如神经辐射场、高斯泼溅等方式;另外一种是通过文本或者线稿进行三维生成。在本次报告中,我们将介绍如何对神经辐射场和高斯泼溅方法进行动态建模与解耦编辑,如何以低交互成本的方式编辑与生成高真实感的三维模型,以及探索人在回路的场景生成方式。
论坛简介
在全球影视产业经历飞速变革的当下,虚拟现实(VR)与人工智能(AI)技术正成为推动电影制作创新的核心力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广泛应用,不仅为影视作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展现创意的全新空间。然而,这一技术浪潮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如何有效利用影视技术的潜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次论坛将聚焦电影美术、视听剪辑和影像技术研究三个维度,汇聚来自电影制作前沿的实践经验与技术洞见,深入探讨新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论坛主席
曹翀
个人简介:
曹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与虚拟现实。
韩菲琳
个人简介:
韩菲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任职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中国电影高新技术研究院。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媒体学院访问学者,CCF多媒体专委会和计算艺术分会执行委员,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智能制作与虚拟现实,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等,论文发表于ACM MM,ICME,ECCV等,担任TMM,TOMM,ACM MM,ISMAR,ICME等审稿人。
论坛嘉宾
陆苇
个人简介:
陆苇,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高级会员,理事;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电影《妖猫传》美术指导,获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美术指导,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第55届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提名;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美术指导,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提名;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美术指导,获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年度美术设计,第3届中国电影美术学会荣誉推选最佳美术设计;央视春晚微电影《争春》美术指导;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美术指导
报告题目:《志愿军:存亡之战》的美术设计与技术实现
探索中国的战争史诗片是志愿军三部曲的目标之一,史诗感的建构除了传统的影视设计与搭建体系外,更重要的是结合CG辅助等技术性手段来实现更好的视觉效果。《志愿军:存亡之战》是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三部曲的高潮段落。本报告以存亡之战与第一部雄兵出击的视觉设计为主,介绍美术创作与影视技术实现的关联与过程,并探讨影视技术对于美术创作发展影响。
楚利彬
个人简介:
楚利彬,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数字视觉设计与呈现专委会常务理事
报告题目:开源与商业AI模型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与影响
从影视创作的演化历程出发,分析了传统影像工作流程向云端化、AI化的转变趋势,人机交互的进化以及移动端视频创作生态的崛起。重点关注AIGC技术在生成音频、视频、图像、文本等方面主流的商业模型及应用案例,以及AI私有化进程中,本地部署的开源模型对影视创作的影响,尤其在前期规划、剧作辅助、拍摄建议、后期诊断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并思考如何平衡AI技术辅助与艺术创新,保持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赵建军
个人简介:
赵建军,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委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委员。研究领域为电影虚拟化制作,近年来在该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北京市教委“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青年科技奖,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广播影视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等。
报告题目:电影虚拟化制作与智能化升级探索
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制作流程产生了新的技术变革——电影虚拟化制作。电影虚拟化制作中,可视化的虚拟预演贯穿了电影制作的全流程,“所见即所得”和后期前置化的方式对新时代电影数字工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绿幕预演和LED虚拟化制作成为电影制作领域备受瞩目的新兴技术手段。本报告回顾虚拟现实(VR)技术与电影制作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历程,系统梳理当前电影虚拟化制作的发展现状,探讨人工智能(AI)新技术在电影虚拟化制作中的具体应用,并阐述其所带来的机遇与所面临的挑战。
panel
题目:
VR+AI赋能影视智能制作
参与人:
陆苇,楚利彬,赵建军,韩菲琳,曹翀
简介:
本次论坛panel环节中,五位技术研究者和创作者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技术的浪潮中把握机遇,融入电影创作的未来生态,关注VR与AI等影视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挑战和发展趋势。
论坛简介
以MR(混合现实)为代表的沉浸式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其在场景感知、内容交互等方面的卓越能力为不同工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MR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人为失误,提升了产品质量。然而,面对我国工业能力的智能化升级,如何更好地融入沉浸式技术开展工业过程的升级,并在此过程中解决设备国产化问题,成为了我国MR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此背景下,沉浸式技术能够通过虚拟和现实的无缝融合,提供全新的操作界面和互动方式,包括虚拟训练和仿真、远程操作与协作、复杂设备的维护与修理、生产线的实时监控与优化等方面。例如,工人可以通过头戴显示设备实时获取设备运行状态、生产参数等信息,从而快速做出反应,减少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此外,MR技术还可以用于设计和研发阶段,通过虚拟原型测试和验证,加快产品开发周期。尽管我国在MR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核心硬件、软件算法、内容制作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本次研讨会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重点邀请产业界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座谈,通过集合产学研用不同过程的资源,针对性地探讨我国未来沉浸式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我国工业MR技术的发展。
论坛主席
赵凯星
个人简介:
赵凯星,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2021年获得法国图卢兹大学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加入西北工业大学。目前担任CHI、CSCW及MobileHCI等人机交互领域国际顶级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普适计算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近三年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十余项科研项目,并在CHI、IMWUT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及期刊发表多篇长文。
宋维涛
个人简介:
宋维涛,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颜色科学、新型显示与人机交互等。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IEEE TVCG等著名学术期刊论文三十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SC24专家组成员,中国照明学会视觉与颜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虚拟现实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常务委员等。
论坛嘉宾
黄然
个人简介:
黄然,华为终端BG软件部图形图像首席架构师,华为公司科学家,图形TMG主任。
报告题目:基于HarmonyOS的未来终端空间计算技术展望
本次报告聚焦于基于 HarmonyOS 的未来终端空间计算技术,旨在探索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空间计算技术正逐渐成为未来终端发展的重要方向。HarmonyOS 作为具有前瞻性的操作系统,为空间计算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将深入研究空间计算技术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带来的变革。同时,探讨空间计算技术与其他新兴技术的融合,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如何进一步拓展终端的功能和体验。我们期望能够为未来终端空间计算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相关产业的进步,为人们创造更加智能、便捷和沉浸式的未来生活体验。
孟唯奇
个人简介:
孟唯奇,北京朗迪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报告题目:虚拟现实辅助工程工业软件发展应用的思考
本报告旨在深入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工业软件发展与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工程工业软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能够以更直观、沉浸式的方式呈现复杂的工程设计和模拟场景,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优化设计方案。我们拟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制造流程优化、培训与教育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与潜力,探讨其如何提升工程工业软件的效能和用户体验。同时,我们也将思考虚拟现实技术面临的挑战,如技术成熟度、成本、与现有工业体系的融合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发展建议。
伍景辉
个人简介:
伍景辉,中科示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报告题目:结合具身智能与XR技术融合赋能工业全场景:推动智能制造的未来创新与实践
本报告强调具身智能与XR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融合应用,探索两者如何共同推动制造流程的优化、工厂环境的仿真、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展现具身智能与XR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协同创新。具体包括:工艺流程可视化、可视化与沉浸式互动:VR/AR/MR/XR、可视化与物理空间互动:虚实结合、可视化与数字孪生仿真:工厂产线与人形机器人结合以及可视化与语音联动交互。
赵维奇
个人简介:
赵维奇,Rokid产品技术总监,全球开发者生态负责人。
报告题目:AI+AR双核驱动:重新定义多模态空间计算
本报告聚焦于当下最具前沿性和创新性的领域——AI(人工智能)与AR(增强现实)的融合,探讨其如何以双核驱动的模式重新定义多模态空间计算。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和AR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它们的结合将为多模态空间计算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互动的方式。我们将深入探讨AI在多模态空间计算中的智能分析、决策支持等关键作用,以及AR技术所带来的真实与虚拟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同时,探讨这两种技术如何协同工作,实现更高效、更精准、更具创造性的空间计算应用。
徐素文
个人简介:
徐素文,天度(厦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2024年获评为福建省B类人才,2023年获评为厦门市青年创业A类人才。以元宇宙教育实验室产业委员,与实验室的其他成员们齐心协力,围绕元宇宙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展开深入探讨与实践探索。 作为IEEE高级会员、CCF高级会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致力于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融入各应用产品研发过程中,让科技赋能社会。积极参与各社会团队建设交流,担任厦门市计算机产业协会副会长,携手牵头协会中元宇宙产业联盟的搭建,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厦门市计算机产业朝着更加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报告题目:虚拟现实助力科研设备价值使用的思考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虚拟现实(VR)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为诸多行业带来了创新与变革。在科研领域,科研设备作为推动科学研究前进的重要工具,其价值的充分发挥对于科研成果的产出至关重要。而虚拟现实技术有望为提升科研设备的使用价值开辟新的途径,值得深入探讨与思考。